看了一個在亞馬遜自己出版賣小書的視頻,用的是KDP (Kindle Direct Publishing)平台,這其實也是一種Print On-Demand的生意模式。
有趣的是他分析了銷售數據,他有139本小書上架,其中四本就貢獻了接近九成的利潤。
An AMZN KDP example:
Total 139 books,
Book1 = 36.8%
Book2 = 19.9%
Book3 = 19.0%
Book4 = 13.2%
Book5 = 3.9%
Book6 = 2.9%
75.7% is generated by the first 3 books, 3/139 (2.1%)
88.9% is generated by the first 4 books, 4/139 (2.9%)
這個例子是3%的參與者貢獻了89%的利潤,常聽到的是80/20法則,但在高效率的能量(資訊、資金、運輸)轉換下,比例會依指數分布而顯得更懸殊。
要先有足夠多的產出,才能跑出寥寥幾個全壘打。粗製濫造大量輸出是仰賴不可複製的運氣,追求完美而過早放棄就錯失了下一棒強打。
邏輯層次
絕大多數的成果是由很少數的選擇來決定。巴菲特說:不須對投來的每顆球都揮棒,這在投資與人生都適用,例如選擇伴侶。
如何做好選擇需要智慧,這取決於其人的價值觀,這是更上一層的邏輯:能覺察到自我定義的身分(Identity)。選擇是戰略層面,它建立在戰術層次上必須足夠靈活才能提供足夠多的選項。
經過大量的練習與實作,才能夠靈活運用戰術,也就是尋找許多方法各闢蹊徑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有行動力才能夠大量的練習與實作。努力有兩種:大量的嘗試與專注耕耘,這確實是雞生蛋、蛋生雞。先大量的嘗試找出比較可行的路,然後認真在這路上一條往前走,不斷鑽研克服的過程又會發現新的關卡、陌生的新世界,於是再大量嘗試,但這次已經是在更高深的境界中做努力了。
整理一下邏輯次第:
1. 覺察自己重視的價值觀,並以此定義自己的「身分」。
2. 用這個身分(角色)自帶的智慧來做「選擇」,若不符合價值觀就繼續等待,一旦匹配的好球出現,要有慧眼去識別並勇敢揮棒。清楚自己在等待什麼需要勇氣,這與因恐懼而遲遲不行動截然不同。
3. 如何揮棒已經內化成直覺,不用擔心自己的姿勢或選的球具是否太另類,因為我們已經練習過無數次,相信之前的訓練與經驗。
4. 用力揮棒(桿),既然上場就要有運動家精神,不輕言放棄,勝不驕敗不餒。永遠為下一場賽局做準備。
1 -> 2 -> 3 -> 4 是最短路徑,反過來 4 -> 3 -> 2 -> 1 可能會卡關很久...
Get in touch